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40句优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
1、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诸葛亮〔两汉〕
3、平定南方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226年,他决定率师北代,以平定中原,复兴汉室。出兵前,诸葛亮上表后主,力劝后主听信忠言,任用贤臣。
4、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5、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6、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7、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8、是为《前出师表》。北伐开始颇有战果,但最终失利。
9、这句话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诸葛孔明。卧龙先生,得一成就伟业。蜀汉刘备三顾茅庐,才有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艰辛,不过是图天下为公,罢了
11、诸葛亮回师汉中,日夜操练部队,筹集军械粮草,准备再战。公元228年,北魏进攻东吴兵败,实力大损,诸葛亮决定趁此良机再度北伐。
12、这是《后汉书·诸葛亮传》中所记载的诸葛亮致词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名言之一。这段话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使命感,即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而这种精神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传颂。
1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背景是刘备伐吴失败,败走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后主刘阿斗继位,后方还算巩固,诸葛亮率军北伐,岀师前上书刘主,以臣本布衣,先帝赏识,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明志,为蜀汉的振兴和统一天下,势死效忠以表决心!
14、诸葛亮协助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当了丞相。他一心想帮助刘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死。临终前,他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高出魏帝曹丕十倍,必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如果我儿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可自取而代之。"诸葛亮听后,痛哭流涕地说:"我会忠心耿耿地辅佐刘禅,一直到死。"
15、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16、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17、诸葛亮为蜀汉六出衧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出证途中死于五丈原!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因忆去时年,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简介: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白帝城刘备监终托孤,诸葛亮辅佐后主利禅治理蜀国,采取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国家实力增强,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又南征孟获,七擒七纵。
19、刘备兵败夷陵之战回到白帝城,患了重病自知来日不多,遂诸葛亮交待后事,立阿斗为继承人,但你的才能胜他十倍,如他行你就保他,不行可取尔代之,诸葛亮痛哭跪拜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21、刘禅继位,虽软弱但后方基本稳固。三国之间互相争战多年,民生凋敝,厌战,导致诸葛亮几次出争,都已失败告终。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2、三国时期,蜀国皇帝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刘禅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知如何管理国家,就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方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另一方面积极准备第二次北伐。在第二次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写了《后出师表》,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更是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体现了封建社会为君主“忠”的思想。
23、刘禅同意了他的出兵计划。诸葛亮带领大军北上,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未能彻底取胜。诸葛亮并没有因为目的难以达到而灰心丧气,他一直组织进攻,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24、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25、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2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讲的是诸葛亮,“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也的确做到了他说的那样,勤勤恳恳,竭尽所能,一生都在北伐,没有忘记刘备死前说过的话,正因为诸葛亮品性如此高尚,他才会被尊崇为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7、是诸葛亮写的,全文是这样的
28、在奏章中,诸葛亮分析局势,认定蜀汉与曹魏不可长期共存,必须利用多年积聚的力量,及时发动攻势,北伐或许可以建立王业,消极防守只会坐待败亡。但事情的发展变化难以测度,自己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9、蜀中群臣不然者甚从,多有非议。于是诸葛亮又上一表给后主。
30、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竭尽全力指挥作战,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五丈原军中,实践了他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
3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写的。意思是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常用来形容那些为国家、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
32、后出师表
33、据史书记载,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倡导的鞠躬尽瘁、奋发向上的精神也被视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进取具有重要意义。
3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到死为止。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35、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文如下:
36、至于以后的成败得失,就不是自己的才智所能事先料定的。是为《后出师表》。
37、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3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第二单元的课文中。该课文是介绍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反映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9、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他事必躬亲,尽心尽责,很快使蜀国恢复了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为了完成刘备生前努力统一中国的愿望,他曾先后六次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临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后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文章结尾的时候,诸葛亮写了"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明自己要忠诚谨慎地拿出全部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40、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