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jingxiang.htm

刘基刘伯温【精选24句】

现代中赫

刘基刘伯温

1、刘伯温和刘基是同一个人,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今天的浙江青田人。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2、大体上,刘基是承学而应用者,王阳明是筑基而独行者。

3、刘伯温是朱元璋谋主,巴不得希望朱成功哩。为啥要灾朱元璋?他没有這个动机啊。到是朱对刘基颇多忌惮。時時加以小心提防。

4、外儒内道。他整个的一生,起始的构架是一个期望经世致用的儒生,但他的内在手段,则到后来,特别是到50岁时去辅佐朱元璋开始,演变为精悍的道家气魄。可惜的是他在老到上不如张良,竟未做到安乐辞世。

5、因为朱元璋猜忌刘伯温

6、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7、刘基是刘伯温

8、刘伯温就是刘基。

9、然后,不妨比较下刘基与明中叶的王阳明。

10、元至顺年间,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上书时务十八策。参谋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11、这样一个大的历史环境的不同,导致其中的人,也是各显胜场。

12、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由于刘伯温卓越的才干,朱元璋及其器重他,更是把他比喻成是自己的张良!

13、人物刘伯温和刘基的关系是本人关系。就在一张纸上写下与他能力相应的官职名称,然后这个人就算当官了。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是弱智或哑巴,能够随口说出你有什么才干,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官职。所以一天下来,这座小小的西河城就有了一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官员。所有人都乐坏了,从来没想到当官这么容易啊!所以这一天西河城的气氛热闹非常,个个欢天喜地,笑逐颜开。

14、没有此事。

15、年轻时,两人都是汲汲于功名之徒,刘基是受限于元朝蒙古人的忌讳,王则受制于权宦当朝的黑暗。但,刘基生当乱世,说得好听是一种激荡的环境,说得不好听,是沸腾而浮躁。因此其学习取向在于实用,在于争先手和大势,以避凶趋吉。而王阳明呢,则是处于一个沉闷而黑暗的高压环境里面,社会的先进份子,不能有太多的行动,就只有向内求进步。王阳明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压环境下,特别是在他自己个人的生死流离途中,向内走到了一个相对明澈而稳定的位置。

16、刘基的学问,最值得**的是关于谋略,天文,兵家等部分。对于刘基来说,最需要认识清楚的,是朱元璋这个非常缺乏学识基本素养的草民,因此刘最需要的,是一种冷静的周旋态度,无论是严肃的战场上的战术战略,还是私密的对朱元璋解梦,都在背后存有那个态度。

17、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18、刘基和刘伯温是同一个人,伯温是刘基的字。刘伯温,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19、年5月16日,逝世,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20、博闻多识,家学渊源固然是一个原因,他自己聪颖还是关键,因为站在他那个时代,所谓学问,只有很少的几个要点,抓住了那些要点,想通达并不难;

21、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2、刘伯温没有要灭朱元璋,刘伯温是一位智慧高超的人,是朱元璋的军师朱元璋能当上皇帝多亏了他的帮助,他没有想过要灭朱元璋。

23、同样是征战生涯,刘基竭尽谋士的职责,而王阳明则负有全部的督率职责。刘基眼前是将倾之大厦,人人都以求生存,找机会为急务;王阳明的眼前则是一幢老宅,需要新鲜的能力,为老宅续命。

24、刘伯温是朱元璋的手下,他机乎没有机会灭朱元璋,只是自保,不被朱元璋杀了,灭朱元璋只是想想而已。